一些領導幹部製造“偶遇”,無非是想宣揚自己低調、務實、節儉,彰顯轉作風成效,但“偶遇”太多、刻意做作的本身卻泄露了秘密。事實上,從請人給自己代寫文章,到頻頻製造“偶遇”新聞,不論宣揚的手法怎麼變,給自己造勢的意圖沒有變,沽名釣譽之心沒有減。(11月4日人民日報)
  一段時期以來,新聞記者或者是網友“偶遇”當地領導幹部的新聞不斷,偶遇的地點也不一而足,有車站,地鐵,菜市場,村裡,各種場合都有。而且偶遇的內容都非常相似,既領導幹部基本都是孤身一人,或者是輕車簡從,在人民群眾中間,或者上班路上,或者調研途中,或者買菜回家路上,各種親民的形象都有,所以不明就里的人冷不丁這麼一看,還真以為領導幹部微服私訪了,著實感動一把。
  偶遇的新聞,以筆者揣測,有時候可能也未必是領導幹部親力親為“自導自演”,更多時候是領導幹部的下屬,眼力見比較好,揣測領導的意圖比較準確,比如領導下鄉調研,下屬們提前安排好人準備好可以拍照的手機,假扮成普通百姓,拍個照片,發個微博,一樁“偶遇”的新聞就這麼熱氣騰騰的出爐了。
  中國人講究個“人過留名,雁過留聲”,我們不否認,每個官員都希望自己在任時能留一個好的政聲,一個好的民間評價,但是好的“政聲”不是靠一幫子會揣摩領導意圖的下屬自編自演出來的,也不是靠領導幹部忽然有一天心血來潮走道菜市場和老百姓“拉家常”表演出來的,好的政聲需要領導幹部俯下身子,俯首甘為孺子牛,只管耕耘,不問收穫的去付出,去奉獻,就像黨的好幹部焦裕祿那樣,一門心思都用在工作上,時間久了,自然就有好的為政官聲在百姓間傳播了。
  當然,那些刻意製造“偶遇新聞”官員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在百姓中間贏得什麼好的官聲,而是為了通過這樣的作秀,把自己親民和勤政的一面傳達給上級領導,以獲得廣泛的“群眾基礎”,這是他們樂於看到下級為其製造“偶遇新聞”的動力所在。
  另一方面,“偶遇新聞”也說明平日里我們的領導幹部接觸基層太少,一般的老百姓看不到那麼大的官,所以才會有“偶遇”一說,所以也才會成為新聞,其實“偶遇”官員對於當事人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,也是未可知的。
  隨著黨對領導幹部作風以及各項工作紀律的加強,特別是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,領導幹部深入到基層,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越來越成為常態,幹部下基層,朴實無華的下基層,問計於民,成為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治國理政、發展民生的基本思路和方式,所以以後地方政府各級領導都會有大把機會和時間下鄉,當有朝一日,當老百姓在街上碰到市長就像碰到居委會幹部那麼普通時,可能製造“偶遇新聞”粉飾自己形象的那些官員也就沒有什麼市場了。(何禾)  (原標題:領導製造“偶遇新聞”源於扭曲的名利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97zupu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